中國交通報2016年9月第6323期
本報記者 李春曉 李丹
震撼!在參觀考察完吉林省鶴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后,多位代表表達了同樣的心聲。山東交通科學研究院院長王林透露,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雁鳴湖的時候,就為修路可能產生的破壞擔心。“在現場看到路在山水中,道路與環境能做到如此和諧,真是非常好。”王林贊賞地說。
8月24日至25日,中國公路學會聯合吉林省交通運輸廳舉辦第二屆全國綠色公路發展暨鶴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術交流會,與會專家、代表實地參觀考察鶴大高速公路,依托該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研討綠色公路科技政策,交流創新技術,推動公路建設轉型升級。
鶴大高速公路實體工程的震撼感受加上綠色公路帶來的理念沖擊,讓代表們直呼不虛此行。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現掛職寧夏固原副市長的陳濟丁說:“我們想借鑒吉林的經驗,加強固原綠色公路建設,下一步還要著手旅游公路的規劃。”
樹科技“范本”建綠色“標本”
鶴大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規劃網中南北縱線中的第一縱,是黑、吉兩省出海通道,也是我國東部邊境國防建設的重要通道。
與會代表參觀考察的是鶴大高速吉林省境內的小溝嶺至撫松、靖宇至通化段高速公路,共計339公里,概算總投資251億元,于2014年4月開工建設,2016年10月底建成通車。該項目也是吉林省投資額最大、里程最長、區域生態最敏感、施工技術難度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
作為季凍區的典型代表,吉林省一直存在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難度大、公路冬季養護成本高的問題。為解決季凍區抗凍技術領域難題,經過20余年的科研攻關,吉林省在路基、路面、橋梁、隧道抗凍技術以及公路運營技術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發展。依托已有的科技成果積累,“長白山區鶴大高速公路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獲部批準,成為季凍區新建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
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常曉春介紹,作為全國首個季凍區新建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鶴大高速公路以抗凍耐久、生態環保、循環利用、低碳節能為著眼點和施力點,實現了“以工程為載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成果開發與推廣應用模式的探索。同時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核心,致力于為占國土面積53.5%的季凍地區高速公路建設提供示范,全力打造行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的“范本”和行業科學發展的鮮活“標本”,共開展了7個專項、23個子項的科技示范,融新技術的集成應用和關鍵技術的科技創新于一體。
據統計,通過示范工程,全線共收集表土228.32萬立方米,保護原生生態環境9.1萬平方米,施工初期保護樹木34.5萬余棵,現階段測算共替代標油3.58萬噸,節約標煤2.0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5.05萬噸。
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實施綠色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十三五”乃至未來較長時期公路建設工作的重點任務和目標。在本次交流會上,部公路局副局長周榮峰對《意見》進行了更詳細地解讀。
而鶴大示范項目在建設之初,總體思路就已經契合了綠色公路的發展內涵。吉林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王潮海介紹,針對項目地處季凍區、長白山生態敏感區,地產材料豐富等特點,鶴大高速公路將綠色理念應用于公路工程設計、施工、運營全壽命周期,貫穿公路建設的各個階段、工序的全過程,從抗凍耐久、生態環保、循環利用、低碳節能全方位,發動建設管理、設計科研、施工、監理參建各方全員參與,為示范項目實施保駕護航。
建設成果顯而易見,甚至超出很多專家、學者的預期。
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教授、長江學者陳建勛坦言,確實沒想到植被被保護得這么好,珍稀樹木、珍貴樹種都得以很好地保護,從這點看,科技示范名副其實。
在立項之初,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就聯合吉林省的科研院所,包括企業,開展了生態環保方面的相關研究,院長石寶林認為,在濕地環境下的水系連通、表土的再生利用、原生植物的保護等方面,鶴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項目在全國有推廣意義。
“過去講綠色,更多的是綠化。今天講綠色,是可持續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概念。”王林表示,此番“綠色”,讓人耳目一新。他指著隧道口對記者說:“你看現在的這個隧道口,很少見到大批量的混凝土,全都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減少開挖,說明對自然的保護意識加強了。”
人造濕地。
科技水平顯著提升
采訪中,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頌昌和吉林省高等級公路建設局副局長李長江等專家、代表分別提到,綠色理念由來已久,而技術進步才是將理念落地的必要條件。
比如,多年前曾有過大面積試驗卻沒有得到有效推廣的橡膠粉sbs復合改性瀝青技術。李長江認為,橡膠瀝青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比常規的路面材料好,但受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限制,發展并不理想。“我們理念先到位,技術再跟進,事業就好做了。”至少在鶴大高速公路身上,李長江找到了信心。
為適應季節性冰凍地區氣候特點,鶴大科技示范工程有6項創新技術值得稱道——
建立路基路面長期使用性能監測體系,形成抗凍耐久的長壽命路面典型結構與材料指標階段研究成果;
開展地產筑路材料填料型火山灰改性瀝青混合料及在大體積混凝土中應用的關鍵技術,形成地產筑路材料的成套綜合利用技術;
形成應對極端氣候的高性能橡膠粉sbs復合改性瀝青成套技術,形成工業和礦業廢棄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循環利用技術;
深化隧道棄渣、棄方巨粒土及尾礦渣填筑路基關鍵技術,實現筑路材料和土地資源的節約;
采用隧道照明節能與智慧控制技術,形成高速公路低碳節能技術;
提出保護水系連通的路基建造技術、濕地營造與補償技術、寒區服務區污水處理與回收利用技術。
與會專家和代表參觀鶴大高速公路。
成效初顯 示范引領
鶴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作為全國首個季凍區新建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集萬千矚目于一身,依托本省20余年的科研成果,集合全行業的智慧力量,實現了“范本路”與“標本路”的既定目標。
科研水平不斷提高。依托科技示范項目,共發表論文200余篇,編制了《季節性凍土地區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行業標準。
節能減排效果明顯。開工至今,共有粉煤灰利用、隧道棄渣利用、橡膠粉改性瀝青路面、施工期集中供電、瀝青拌合樓油改氣五個項目產生節能減排效果。
環境保護初見成效。目前,鶴大高速公路全線植被保護、表土收集成效顯著,包括水曲柳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大量原生植被被保留下來。
工程質量有效提高。通過“季凍區柔性基層路面技術、隧道保溫防凍技術”等一批抗凍耐久關鍵技術的應用推廣,有效提高了瀝青路面的高溫穩定性和低溫抗裂性以及橋隧構造物的抗凍耐久性。
談及科技示范工程的意義,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常曉春表示,鶴大高速公路對吉林省未來3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設將起到示范作用,對全國季凍區未來2萬多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設也將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下一步,吉林省交通運輸廳將取得的技術成果全方位應用于吉林省“十三五”啟動的集安至雙遼、輝南至白山、龍井至大蒲柴河等高速公路工程建設項目中,實現優秀技術成果的復制和推廣,擴大示范效果,有效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 2016-09-08 15:56:43)
遼寧:今年擬啟動建設本桓高速公路天津市交通集團航道處游艇俱樂部2013經營季圓滿收官天津市地鐵全線啟動地鐵帶您游“哏兒都”活動春運及全國兩會期間安全工作情況匯報以“迅”應“汛” 全力以赴織密防汛安全網京津城際8月1日試運營新天津站"重裝亮相"廣東推出2800億PPP項目 規模居全國前列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政企合力促發展